從新手進階到高手玩家的過程中,一個很自然的步驟就是能夠用德州撲克範圍來思考。這通常看起來是個艱鉅的任務,但當你開始將範圍視為結構,而不是試圖在腦中想像所有 1326 種起手牌組合時,這會變得容易許多。
「形態學」(Morphology) 是研究形式或結構的學問,你可能聽過諸如「線性」(linear)、「兩極化」(polarized)、「合併」(merged)、「緊縮」(condensed)、「有上限」(capped) 或「無上限」(uncapped) 等術語,但這些到底是什麼意思呢?
有上限 (Capped) / 無上限 (Uncapped)
描述範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區分為「有上限」和「無上限」,這能讓我們了解誰佔有優勢(通常是翻牌前的加注者),以及應該如何相應地進行遊戲。
「有上限」(capped) 這個術語簡單來說就是指不包含最強牌的範圍。舉例來說,大盲注 (BB) 的跟注範圍通常不包含像 QQ+ 或 AK 這樣的頂級牌,因為這些牌通常會在翻牌前進行3bet,這就為該範圍的強度設下了一個「上限」。
相反地,「無上限」(uncapped) 則簡單指包含最強牌的範圍,一個標準的開池範圍應該包含所有最強牌,因此它是無上限的。
範圍形態學:兩極化、線性、緊縮、合併
線性 (Linear)
線性指的是一種從上到下的價值分佈,也就是從最強的牌到中等強度的牌。理論上,當你只有一種行動可以繼續時,我們就會看到線性範圍。例如,開池範圍通常是加注或棄牌;面對全下 (shove) 時,你只能跟注或棄牌。因此,當你只有一種行動選擇時,用最好的牌繼續並棄掉其餘的牌就變得合乎邏輯,這些情況根據定義就是線性的。
線性範圍也可能出現在翻牌後,典型的例子是當你面對一個大尺寸下注且沒有太多加注範圍的情況。例如,在 AK6r 的翻牌面上,BTN與BB 的單次加注底池中,BTN在翻牌圈超池下注 125%,BB很少會用過牌加注來防守,所以他們只是從上到下,以線性的方式用他們最強的牌進行跟注。請注意,大多數第二對和第三對的價值大致相同(無差別),然而由於阻擋牌效應,像63
這樣的牌比像 KQo這樣的牌略有更多價值。
兩極化 (Polarized)
「兩極化」(polar) 這個詞的意思是分離成對立的群體,在撲克中,兩極化範圍是由非常強的牌和非常弱的牌所構成的,也就是堅果牌/詐唬牌。
最常看到兩極化範圍的地方是在有位置時的河牌圈,這是撲克中唯一一個不需要擔心保護過牌範圍的地方,所以你可以自由地只用價值牌和詐唬牌下注,然後用中等強度的牌過牌。
例如,在盲注對盲注的 AA
A
2
3
牌面上,大盲位用四條/葫蘆作為價值牌來兩極化他們的範圍,並用他們最弱的牌進行詐唬,而過牌他們範圍的中間部分。下注範圍由「最強的牌(擁有超過 75% 的權益)和垃圾牌(少於 33% 的權益)組成,這種強/弱分佈就是兩極化的定義!
在較早的街上定義「詐唬」和「價值」變得更加困難,隨著權益的變化,範圍傾向於在接近河牌時變得更加兩極化。翻牌前最常見的兩極化範圍例子是大盲位對小盲位開局的 3bet,這是少數同時在翻牌前和翻牌後都擁有位置,並且有機會結束行動的情況之一。

為何存在兩極化下注?為何不只用線性下注?
這看似簡單的問題,但理解它非常重要。許多新手玩家(甚至是習慣面對跟注站的厲害玩家)都已習慣於線性下注。然而,除非你的對手跟注範圍過寬,否則這並不是一種有效的權益組織方式。
下注的價值總是相對於過牌而言的。
想像一下,我們在河牌圈有位置地線性全下,在不進行詐唬的情況下,我們下注所有最強的牌和一些中等強度的牌,如果我們的對手跟注範圍過寬,這會很有效;但如果他們能夠多棄一點牌,就很容易被利用,我們弱的過牌範圍很少能贏,中等牌會讓比它差的牌棄牌,卻被比它好的牌跟注,而堅果牌被跟注的機會也會減少,這種策略是可被剝削利用的!
這種線性策略是一種低效的權益組織方式,你需要詐唬才能讓價值牌獲得支付,而且(在河牌圈)最有效的詐唬是那些無法透過攤牌來贏得底池的牌,這就是兩極化產生的原因。
透過使用兩極化範圍,這個問題就能解決。這會鼓勵對手開始用更寬的範圍進行跟注,以避免過於頻繁地被詐唬掉。此外,我們能用堅果牌榨取更多價值,並避免中等牌失去價值。
有位置時最佳的河牌下注幾乎總是兩極化的,這是撲克中唯一一個你可以選擇透過過牌來保證中等牌攤牌的機會。
完美兩極化與下注尺寸
兩極化範圍通常與較大的下注尺寸相關聯,但這是為什麼呢?一個簡化的答案是:當你的價值範圍越接近堅果牌時,你會想打光所有籌碼。
當所有的價值牌對對手的範圍都擁有 100% 的權益,且所有的詐唬牌對對手的範圍都擁有 0% 權益時,一個範圍就是「完美兩極化」的,儘管這在實戰中很少發生。
一個完美兩極化的範圍將總是使用「幾何下注尺寸」(geometric bet size)。簡單來說,我們會在每一條街上下注相同比例的底池,以便在河牌圈將所有籌碼打入底池。
完美兩極化範圍是一個理論概念,在實戰中很少適用,對手很少會只有相對於你範圍的靜態跟注牌。在某些情況下,你可能希望在翻牌圈/轉牌圈以非完美兩極化的範圍下注比幾何尺寸更大的金額,以便提早拒絕聽牌權益。也有很多情況下,如果對手範圍內有陷阱牌或更強的價值牌,你會希望下注更小。撲克是易學難精的,但你需要先學會走路才能跑步。
停止付給你的對手學費,投資自己永遠是最+EV的選擇!如果您對「學習以德州撲克獲利」或是更進階的內容有興趣,可以點擊諮詢←
緊縮/非兩極化範圍
緊縮(有時也稱為非兩極化)結構指的是一個包含許多中等牌,而很少堅果牌和很少弱牌的範圍。
一個常見的例子是SB vs HJ開池的翻牌前跟注範圍,它主要由口袋對、同花 A x 牌型和中等強度的同花高張組成。儘管這種範圍是「有上限」的,但它在許多牌面上也可能擁有相當高的權益。由於缺乏「空氣牌」(air,指完全沒有牌力的牌),我們應該調整對抗這種範圍的打法。
這種範圍之所以「緊縮」,是因為它沒有太多超級強的牌或非常弱的牌,範圍集中在中等牌上,HJ的翻牌後策略應轉為更多地針對成牌 (made hands) 而非空氣牌,因此需要更謹慎地進行遊戲。
合併範圍
到目前為止,我們看到的內容都相當直接清晰,定義看起來也足夠簡單。然而,撲克是一個複雜的遊戲,範圍形態學更像是一個光譜,而非一個定義明確的結構。
合併範圍介於兩極範圍和線性範圍之間,它們通常包含一些詐唬牌、一些堅果牌,以及一些具有合理隱含賠率的中等牌。
以下是一個在 992r牌面上,BTN對BB的單次加注手牌。BTN在翻牌圈下注1/3底池,輪到BB行動,理論上BB應該要做足夠多的過牌加注,其加注範圍是合併的,由堅果牌、中等牌和垃圾牌組成。
合併的用意
在現實世界中,完美兩極化的範圍往往是可被利用的,並且在多條街的表現上不夠有效或穩健。
舉例來說,讓我們想像BB只用三條和他們能繼續的最差垃圾牌進行過牌加注,這種超兩極化策略的問題,除了在轉牌或河牌是 2、9、A 時明顯的阻斷牌弱點之外,還在於BB將不得不在轉牌/河牌圈更頻繁地放棄(或開始大幅度地過度詐唬),因為他們的牌不會足夠頻繁地得到提升。
此外,極度兩極化的範圍通常容易受到試探性下注或迷你加注的攻擊,只要你的範圍中有自然的跟注牌,這類攻擊就不是問題;但如果你過於兩極化,防守起來可能會很困難,因為它們迫使你將強價值牌與部分詐唬牌分開。
最後,相較於兩極化範圍,合併範圍會讓你的對手擁有更差的權益,這意味著你可以進行更多連續下注,而他們無法用太寬的範圍跟注。在正確的情況下,這是一種更高效的結構,它允許你用更寬的範圍加注,簡而言之,合併範圍結合了兩極化範圍和線性範圍的優點。

範圍形態學的綜合運用與思考
從上述的討論中,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,理解範圍形態學是撲克進階玩家思維的基石。從最基礎的有上限與無上限概念,判斷誰在牌力上佔據潛在優勢;到更為細緻的線性、兩極化、緊縮及合併等範圍結構,這些都深刻影響著我們在不同情境下的策略制定。線性範圍適用於單一行動點,傾向於從最強牌往下選擇;兩極化範圍則在河牌圈等特定時刻發揮最大效用,透過堅果牌與純詐唬的組合來最大化價值;緊縮範圍則以中等牌為主,要求我們調整攻擊策略;而合併範圍則是現實撲克複雜性的產物,它結合了線性與兩極化的優點,提供了一種更為穩健且難以被剝削的策略。
在實際牌局中,完美兩極化往往不切實際,因為它容易被對手利用。透過策略性地合併價值牌、潛力牌與詐唬牌,我們不僅能提高自身範圍的防禦韌性,也能有效壓制對手的跟注範圍,從而實現更有效的遊戲。精通這些範圍形態,並根據牌局動態靈活調整,將是你在撲克道路上從新手邁向高手的關鍵一步。
停止付給你的對手學費,投資自己永遠是最+EV的選擇!如果您對「學習以德州撲克獲利」或是更進階的內容有興趣,可以點擊諮詢←
延伸閱讀:
不只是德州撲克,而是更好的自己
掌握3大優勢,讓德州撲克變得更簡單
在德州撲克牌局中,如何選擇下注尺寸
參考資料